在絕境裡保存希望--《長路 THE ROAD。柯曼.麥卡鍚》
當我看完這一本書之後,我真的要建議大家在看書之前要先有心理準備。什麼樣的心理準備呢?那就是直接進入作者筆下的世界的心理準備。
啥?你認為我在說笑話?你說看書不進入作者的世界裡不然是要進入誰的世界啊?
不不不,你誤會我的意思了,我是指這一本書是直接切入重點式的書寫,沒有前因的舖陳直接就切入劇情裡,沒有心理準備的話會看的一頭霧水的,以為自己漏看了什麼怎麼跳躍的這麼的快,一下子就進入主題劇情了。
是的,沒有任何的描寫,作者直接將讀者們拉入一個不知道為什麼世界就變荒蕪了-或者說就變成了新世界與舊世界--的劇情裡,主角們在戰敗的世界裡逃亡(?)求生存。而且主角們都沒有名字,你只看得到「他」與「孩子」這兩個代稱,就連其他上場的演員們也都沒有名字(有也是化名)。因此一個晃神的話很容易就會被劇情給混淆,不知道現在到底在唱些什麼戲,所以記得,看這一本書時請全神貫注,不然你會錯失很多的精彩處的。
不知道為什麼,看完書後我的腦中就會浮出雙城記很著名的話:「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;這是智慧的年代,也是無知的年代;這是光明的季節,也是黑暗的季節;這是希望的春天,也是絕望的冬天;我們無所不有,我們一無所有。」個人覺得還蠻貼近書裡的世界的,雖然那些屬於美好的、光明的、希望的是在世界未被毀滅之前,但在父與子的身上還是能看得到那殘存的美好與光明。
不知道為什麼而毀壞的世界讓人們開始逃亡。據說在海的另一頭是新世界,那裡有一切的美好,因此存活下來的人都要往那裡逃。逃亡的過程是艱辛的,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在逃亡的過程裡不會死去--自然死去、飢餓死去還是成為別人的食物而死去--順利的到海的那一頭。故事裡的父子也是逃亡的人之一,在逃亡的過程裡遇見了許多的事,首先是糧食問題。在毀壞的世界裡,糧食已不在生產,庫存的糧食(如超商裡的食物或自己/別人家中的存糧)幾乎都被同時倖存的人們掠奪一空了,他們手上的糧食能維持的時間有限,可以說是無法顧全兩個人的,在這樣的情形之下,父親是以孩子為重的,讓孩子優先吃飽似乎是當父母的天性,即時到了最後一刻,父親仍是以孩子為重,因為孩子是他生存下來的意義。
在逃亡的過程中,倖存者都無法溫飽,孩子在逃亡的過程裡被教導要殘忍--他們手中有些許的糧食,在遇見的倖存的其他小孩時,除了同情之外,並不能給予實際的幫助,給他糧食就是讓自己的生命縮短。--或者說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,當自己都自顧不暇時是不可能顧得到別人的,一時的同情心是不能解決問題的,最後只會讓人一起死亡罷了。在逃亡的路途上,奇蹟是不存在,存在的只有自掃門前雪,多餘的仁慈只會讓大家一起下地獄罷了。
他們也見識到到了人吃人的情形,體會到現今的世界已經回不去以前的美好時代了,想要活下來除了自相殘殺之外,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存活呢?他們不願意走到那樣的地步,情願餓死也不願如此。在路上,他們一度的面臨成為別人的糧食的地步,卻也驚險的逃脫開來,在這樣驚悚的情形下,父親仍不忘以孩子為優先,甚至有以自己當誘餌以保存孩子逃脫的想法。如果說這一本書裡還有什麼溫暖面的話,那就是父親對孩子無保留的愛了。
在殘酷的現實裡,偶有些劇情是描寫著毀壞前的美好,那些美好來映對現今的現實真的是很大的落差。然而父親一路上仍告訴著孩子要抱持希望,南方海岸的希望是可以帶他們重回以前的美好的。書裡他們的對話裡有一大半都是抱持著這樣的信念,因為在絕望的環境裡也只有希望才能讓人有勇氣生存下來了。
父親一直希望留給孩子美好的一切,說的話也都是關於美好的一切,然而在現實的路途上,還是讓孩子看到了人性裡殘忍的一面,但這是沒有辦法的,在這樣的環境之下,我們無法要求別人仍保有美好,但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保有美好,唯有不墮落的人上帝才會聽見他的希望。
故事的結局有著一絲的悲傷,但在悲傷之下希望露出了光茫。說真的,在看故事的過程裡那個氣氛蠻沉重的,因為看到的都是最悲慘的一面,有著時候都不免會有著和孩子一樣的想法,覺得父親的話只是在哄他的,因此在看到結局時不免會有感動的情緒出現。希望是存在心裡的,只有你相信時希望才會實踐。在故事的結尾裡,還可以看得到孩子的成長,在父親用愛培養之下,孩子終於成長,可以堅強的面對之後的世界。
說真的,以大眾小說來說的話,這一本書不怎麼討喜,畢竟太沉重同時也讓人很難一下子就進入狀況,但平心靜氣下來閱讀的話,到是有酒愈沉愈香的感覺。所以不妨以文學小說的角度來看這一本書,也許你可以比較能接受那些不合大眾小說模式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