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網路報導:「青春是終究要落幕的演出,無論心裡是否還有人住⋯」

這算部青春劇嗎?
我想算吧。
已經完結的戲,很多人對結局不滿意。太現實了。
戲劇就是要圓滿才是好結局。因為人生太多的不完美了,所以戲劇就要完美才是唯一的結局。
但我覺得,這樣的結局也沒什麼不好。當你二次回看時,就會覺得這才是最好的結局。而看懂了這一點的人,大抵都不年輕了。
戲劇演的是從女主角的19歲到二十一歲的歲月。男主角是23歲到25歲。兩人正式交往是在女主20歲左右。
《二十五、二十一》在青春議題上來說,跟《那年,我們的夏天》有點像,但又不是全然的相同。算是另一面的青春描寫。《那年,我們的夏天》比較羅曼史,一種「現實生活中不見得沒有,但主角不會是我」的感覺,《二十五、二十一》則比較沒有《那年》的距離感。當然,要先扣掉男女主角的顏值。因為是戲劇,所以有顏值。現實生活裡不見得每個人都遇得到顏值。但多少會遇到喜歡的人。情竇初開的那種。
兩個人為什麼會分開,有時候不一定有個能說明白的理由。
只要其中一方在感情中覺得委屈了,感情也差不多開始變質了。
我們都還太年輕了。
21與25歲,其實也才大學跟剛出社會沒多久而已,即使一個是選手,跟半出社會沒甚麼兩樣,但不同的環境,差距還是會拉出來的。
劇情裡,有幾幕,讓人覺得很惆悵。
相愛時辦的情侶通話,分手後就不再享有,手機行的店員比他們更難過,有一幕是他在他們簽名時他拉下帽子蓋住眼睛的一幕,像是在哀悼。
哀悼又一對情侶分手了啊。
我們都沒有錯,但自然而然的就走到這一步了。
感情的事若能清楚的論個是非對錯,非黑即白的話,就不會有爭執與分手了。
我愛你,但我們不適合在一起。
我愛你,但也只是愛你。
分手後,沒有描寫到分手後女主是否還會想念那段感情,到是男主似乎還惦記著。但也已是回憶。
劇情裡,中年的女主懷念的是那段青春並沒有多提到男主,所以無法得知女主角是否對男主不忘。但就劇情推算,應該也是回憶的一部分,沒什麼舊情難了之類的。
回憶,正是青春的寫照。我們會懷念,卻不見得放不下當時的遺憾或後悔當時的選擇。
2022.04.10
看完韓劇《二十五、二十一》了。是部餘韻很長的戲劇。
對我來說,與其說它是愛情劇不如說是友情劇。亦敵亦友的羅希度與高宥琳才是主角啊。
劇裡有些話很讓人不自覺地認同;也許會認同都代表已經走過那段歲月的關係吧。畢竟中年的主角的年歲和我差不多了。劇裡的年代也是我的年代。只是發生地在不同國家比較難共鳴罷了。
有些事,只在年輕時才會有感。過了年歲就像過了賞味期的食物一樣,已經沒那麼美好了。
每個年歲有每個年歲的美好之處,而青春的恣意妄為只能在青春時能做。中年的人來做,會被說不知輕重,白長年紀之類的。青春時期的人來做,卻會被認同的說:青春真好。
所以這是部青春的劇沒錯。友情或愛情都是青春的一頁。幸運的人,那時的友情或愛情會延續到後半生,大部份的人,友情還有機會延續,愛情大多留在青春裡了。
所以我不會覺得這結局有什麼不好。也不覺得男女主角分手的有多突兀或草率之類的。
因為他們才25與21而已,又能多深思熟慮?!隨心所欲才是正常。不成熟不就是青春的標配之一嗎?
就是因為不成熟,回憶起來才會只有惆悵而沒有恨。
那個時候的我們都還太年輕。
中年相逢的時候,男女主角才能笑著說這句話啊。
跟《那年,我們的夏天》是不同的味道。真要比,我會比較喜歡《二十五、二十一》的熱血。男女主角的愛情就算了。友誼比愛情好看。而且我比較喜歡高宥琳的愛情。一樣異國戀,到結局時,反到是他們走到了最後。這樣的愛情比男女主角像火的愛情要好的多了。😆
紫雨林25 21 歌詞:
花朵在風中飛舞的那個季節
到現在還像是握著你手一般
那時的花現在依然美麗
如同現在無法完全了解
嗚~你的香氣 隨著風飄來
嗚~曾以為會永遠的 25 21
那天的大海特別的溫暖
到現在還像緊握在我手中一般
在散落的太陽下你和我在一起
讓心淒涼 作了場幸福的夢
嗚~那天的歌曲 隨著風飄來
嗚~曾以為會永遠的 曾經的你和我
你的聲音 和你的雙眼
你深情的體溫也是
越想要記住 就離的越遠
無法抓住散落的你
花朵在風中飛舞的那個季節
到現在還像是握著你手一般
那時的花現在依然美麗
如同現在無法完全了解
嗚~你的香氣 隨著風飄來
嗚~曾以為會永遠的 25 21
嗚~那天的歌曲 隨著風飄來
嗚~曾以為會永遠的 曾經的你和我
嗚~曾以為會永遠的 25 21
突然覺得,蘇永康的《相遇太早》很貼切這故事啊。
當我們再度相視微笑 成熟的心有一點蒼老
許多的傷痛都已經忘掉 記憶裡剩下的全是美好
妳我都找到新的依靠 過去對錯已不再重要
只是我們都清楚地知道 心裡還有個劃不完的句號
只怪妳和我相愛得太早 對於幸福又瞭解的太少
於是自私讓愛變成煎熬 付出了所有卻讓彼此想逃跑
上天讓我們相遇得太早 對於緣份卻又給得太少
才讓我們只能陷在回憶中懊惱
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