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不知道很久以後,連結會不會失效。
    但我覺得這個事件其實很讓人思考,也是很好的討論議題。
      平衡報導,媒體是否做到了平衡報導?!
     也有人說,這麼小的事被媒體一直報導,像是在掩蓋什麼事實,試圖通過這事引導人民轉移焦點。
       其實,以後回頭看時,真的可以討論看看,這段時間被掩蓋了什麼。傳媒系的課堂討論是個很好的議題。
    媒體傳播跟商業利益的衝突啊。
     公關/危機處理,行銷或商業相關的科系課程這事件是日常很常見的典型事件,畢竟企業的危機其實不常遇見,比如之前博客來的委外跟勞務事件,這樣的事,大部分都會在爆料到媒體前就會先被壓住,發酵到全國皆知的地步其實機率上不高。
      日常會處理的都是這樣雞毛蒜皮的事居多;看似小事,但沒處理好就像白飯一樣成全國新聞。
       人類行為心理學/消費者行為學,這倒是一個很好的議題,夠地氣,而且夠日常。就像辯論的正反方一樣可以探討,比如有沒有PUA之類的。
     我覺得,都不是雙方當事人,怎樣預設立場都不見得是事實,就像我看到有人說,發生這樣刷一星的事,老闆可以去跟學校反應就好,但卻爆到媒體去,就是在情勒之類的。或是在媒體前說要歇業就是在搞同情讓大眾公審學生之類的。
      行為心理學去探討應該會很有趣(?!)因為夠時事也夠日常的讓人可以代入自身:如果今天你是店家,在目前已知的訊息下----比如,學生方說店家同意在晚上7:40後接27位客人,白飯是可以續碗的等等背景條件下,發生了雙方認知不同被學生客人刷一星評價時,你會如何處理?
     如果今天自己是學生方時,面對店家的白飯不足,要求補飯沒有時,刷一星說出自己的心得,卻被要求道歉,被全國公審,造成學校系所的名譽損毀(是不是有損還很難客觀認定說,但目前的資訊出來確實會有負面影響)之類的,又會如何處理?!
        世上很多事本就沒有「絕對」的對與錯,很多是都是妥協的結果,就像政治一樣,本質就是雙方(或多方)的(勢力、觀點、資源等等)妥協。
      店家有店家的立場與觀點,學生有學生的立場與觀點,今天的對立不就像場「政治」----所以政治學也可以拿來當討論點了🤣🤣🤣🤣。
    公說公有理(店家),婆說婆有理(學生),站的立場點不同罷了,所以,今天換了角色與位子時,會如何做?!
      白飯之事,與其爭個對錯,不如去思考,面對這樣的情事時,自己會如何處理?!
       

      
      
      
    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青春是冰做的風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